八段錦分段動作

本功法的特點在臟腑、膝、神氣的保健,有許多難得管到某些器官的動作,最值得學習的一套養生功法,卻也是最難打好的功法。請勿低估本功法對你健康/延年益壽的幫助。這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瑰寶,須先了解每段口訣的精義並遵從才能受益。

一、原則:

鬆緊分明:主要靠張力/壓力的改變逼組織液/淋巴液移動-壓力差愈大效果愈好,故一定要鬆緊分明,緊時要全力以赴(全身肌肉緊繃-含縮肛縮腹,加上憋氣更有效),而鬆時要全身放輕鬆(全身肌肉放鬆)

註:古人/道家講陰陽/虛實,即現代科的鬆緊。註:氣功八段錦及太極氣功,也是因吸吐氣使臟腑有鬆緊變化而達到保健目的,但傳統八段錦更有效,能量說目前尚無科學根據。

反復多次:器官可比喻一個海棉體,體內有髒物,將海棉泡在水或沖水(速動-快跑),穢物仍難排出,要反復多次縮放才排得出來(營養物要進入也同理)其實,器官內的組織/細胞遠比海棉的結構更致密→阻力更多、移動更困難→更須要你常作且反復多次。

和緩為原則

組織液/淋巴液本身無動力,其循環須靠外力。淋巴結的壓放可促進淋巴液的移動。體液移動是緩慢的,勿嫌動作太慢,如果太快會因牛頓慣性定律而抵消效果。

舉手投足都是在控制下進行而不是隨興而為(狀似太極拳老師父的舉動-其實太極拳的精神師自八段錦),亦即每一個動作都是和緩進行(1)

1:八段錦整個動作都是緩慢進行,如因個人的肌力因素,在難的動作允快作,例如①下蹲/打直。

在控製鬆緊變化及動作柔和當中也馴服了交感/副交感神經而達到養性效果,如能練到可控制交感/副交感神經則你不會有睡眠及情緒問題,所謂練功即是要練出來,少說也要一年半載,就像氣質不是讀幾個月的書就會有,要有耐心及恆心。

年紀愈大的人動作緩慢是肌肉及神經的無力/退化而反應遲的結果,這裡的慢反而是練肌肉及神經,如將雙手由高自然放下會快速抵達,但如你和緩進行則有肌神的保健,因交感要向下副交感要向上,二者取得平衡才可能和緩等速→肌肉須有更大的張力/用力。上了年紀的人易有白袍症(在醫院的血壓遠大於在家)、易緊張/憂慮/失眠,這和交感神經不受馴服有關,故你要有耐心的練。

因此,同時有生理上及精神上的保健,可養氣養性,練出動作的優雅可見其藝境

二、臟腑的保健:臟腑健康才有可能延年益壽,從段名就可知以針對內臟為主:托天理三焦、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攀足固腎腰、七顛百病消。這也是可增強免疫力的理由。

三、膝的保健:膝內的血管相對較少,再加上有許多小結構須承受大壓力,其循環不易,養分交換、廢物的排除及潤滑液的供給須靠更大的壓力差來進行。曲膝及復原、搖頭擺尾去心火、左右開弓似射鵰等都可以產生力差。

四、作法:

1.重點處要使勁,每段都有預備的行動,直到重點處須全力以赴,也是須使勁時,也是「鬆緊分明」的緊時,而不是停在那個姿勢等下個口令,也只要這區段是緊,其他的部份要儘量鬆。

2.手有拉伸時(前三段)手掌須折彎(掌與臂希折至90°),手指須使撐力,才可拉到筋-作到緊,可促進手部的循環。

3.令發後才動作,即動作在口令之後,而不是同步,勿搶拍,否則作不到柔和緩慢;停著等下個口令也不確,這表示剛的動作太快或未到位。

4為了節拍一致、便於曲膝及動作前後有一貫性,掌抱腹前為基本姿,每段均以此為起姿,也多以此為末姿,標題唸完即抱,每段結束時有「」的口令,請即手腳歸位至立正姿。

5二腳正常外八站立。屈膝/蹲馬步可練腿力及膝力,又有助於滑液進入膝蓋內。下蹲/起立都須緩慢而為(一來有助韻勢,二來可練股四頭肌,初學者多動得太快),長者或膝已有問題者則不蹲。屈膝時須注意膝與腳尖同向伸出,女士易內斂伸出反易傷膝(因拆向施力)且讓你下蹲受限。

6.最後一次的數是長讀。大字為口令聲音,中字為說明,小字為註解。

五、演變:

八段錦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唐朝已有文獻記載(可見這以前就已盛行多年了),為健身操的先驅,古今都有人加以修改而有不同的版本,加以演化而有不同的功,武術及太極拳在形成的過程中也有所參考,氣功八段錦見於清朝,現代的正脊八段錦、道家八段錦、少林八段錦及江八點健身操也都是演化版,有關歷史請參閱維基百科等

六、本法對段名的解讀:

同一口訣各版本的解讀差異很大,這裡的解讀也和一般稍有不同,例如,第五段的擺尾解讀成擺尾閭而不是收尾;第六段固腎腰不解成腎及腰,而將腎腰解成單一名詞因而含蓋了胰而不含腰區下部,採用最傳統的形式並以現代科學理論來詮譯(例如第一段爲確實能理上焦,手臂不拉直;為對横向的器官製造力差,用力拉成高底肩而不只是二手對拉的平肩),不採氣功(第一、四、八段可有吸吐動作只是以力學及鬆緊的考量)及經絡理論,也捨棄無意義的動作,打法獨樹一格,歡迎比較及指教。

 

預備勢移左腳 (使二腳與肩同寬)→曲膝下蹲(將體液注入膝內,依個人能力決定下蹲程度)

→掌抱腹前 (調身、調息、調心,基本姿)

儘量練就全身放鬆,態度從容,如太極拳的站椿。某些人掌抱得太高而無法放鬆,故可掌罝更下方。

 

第一段   兩手托天理三焦直向的張力改變,製造三焦及骨格肌的壓力差

上托 (二手隨即腹前交叉-即下焦就須交叉,手到位後拉伸身驅) →下落 (放輕鬆,手向外畫圓回預備姿)6X

二腳與肩同寬才能將肌肉縱向拉直,拉伸身驅也能拉伸脊椎,以校正變形的身驅(在拉筋及整脊八段錦適用)。身拉最長,張力最大,下落後放輕鬆,身最短,張力最小,張力改變逼使全身淋巴液移動,三焦指下焦、中焦及上焦,即整個臟腑,在托天時整個臟腑的容積最大故可理三焦。如為了強調理上焦(肺及心臟所在)須肩上提及上胸擴大,故二手反而不宜拉直*(如拉筋則要拉直),吸吐氣有助於肺的擴張及複原

*:上部的肋骨(即夾意的膏肓區),有別於其他肋骨,結構上本來就不易動(因緩衝小且軟骨極少-只許向外擴-如二手拉直就不能向外擴),一般的人如不克意去動,幾乎不動,所包覆的肌腱易弱化,滑液分泌變少,其傍邊的肩胛骨反覆移動,肋肌易被摩擦而發炎→背痛→慢性發炎痛又不動→肌肉骨骼沾黏而難醫→”病入膏肓”。

 

第二段 左右開弓似射鵰橫向的張力改變,可拉伸膏肓區域,製造手及肩線的壓力差

左大步(接著蹲馬步) →搭腕(弓手在外) →開弓(注視前弓手,頭與弓手同步) →併步(隨即放輕鬆。舉弦手以平衡身體,頭也可回轉看弦手讓質心微偏以增加平衡)

右大步(接著蹲馬步) →搭腕(此時右手為弓手) →開弓(二手對拉狀似拉滿弓)→併步。3X/3X

開弓時須用力強拉-注意手肩成一直線才能拉動膏肓,難得可活動膏肓的一種招式。弓手之手指呈7字且彎掌90°、弦手之四指呈倒轉-狀似拉弦,此時全隻手、胸線、膏肓及頸部的肌肉張力最大。手指密佈淋巴結,重複鬆緊變化才有助末稍的循環,可防手的冰冷。一般人認為手常動,手指循環不會有問題;大多人手指常態微縮且手臂下垂擺放,少予施力,故易冰冷(證明循環不良,痛風石多結在手指又是一證)

在併步時年輕人起立容易,擺手以平衡相對不重要,起立後也可即收腳,但是為了膝的軟骨有充分循環,仍在蹲姿時即擺手彎腰予軟骨加壓後才起立,在起立的瞬間軟骨加壓,站立時則減壓,換腳時腳會抬起成零壓,如此可有較強力的新陳代謝。這是最好的膝保健,比走路更好。

 

第三段 調理脾胃須單舉對角向的張力改變,製造脾胃的壓力差

上舉(左手先,上手在頸部翻掌,此時下手移至胯邊,上手到位時須使撐力) →下落(放輕鬆,逆前述而作,或上手直接下落)6X

口訣是自古以來延用的,口令用上舉,其實為上托-托天,另一手則下按 按地,上手掌朝上且下手掌朝下,二手對拉時,全身使撐力,張力最大。下落時放輕鬆,張力最小。

胃、肝、胰大致呈橫向的長條形,不對稱的上下對拉最有利造成力差,而脾臟位於腹腔的左上方,當上下單舉時可予鬆緊變化,這正是我們老祖宗很早就想出的招術,正可用現代科學來詮釋,不得不佩服。這裡不是拉筋也不是整脊八段錦,為了確實能產生力差,二肩是上下拉,即呈高低肩,注意勿左右轉腰以免抵銷拉力,如要強調肝膽的順暢,上身可稍側壓(但不是腰側轉)

膽液排出不順→膽管阻塞→結石、黃膽。胰液排出不順→消化胰本身→胰發炎→癌王。平時多作促其順暢的功動有其必要。

為強調肝膽的順暢,上身可稍側壓,如為了表演,則不作以免破壞整個和諧感。

      

第四段 五勞七傷往後瞧輻射向-由內向外的張力改變,製造肺部的壓力差

伸掌 (二掌朝外伸,緩吸氣→後瞧(左先,續緩吸氣) (緩轉脖子,儘力轉到底。吸飽氣後憋氣並全身使撐力)→轉正(一聽到轉正即可放輕鬆並緩吐氣)6X

讓臟腑及四肢張/壓力的改變而治五勞及七傷。逼肺泡張開並予加壓,最好的肺部保健。增強背肌、伸展胸可防駝背,可解坐勞。伸掌的目的是為擴胸(胸向上向外),後瞧的目的是在撐時能最大施力以產生最大壓力。為了要能將全部的肺泡撐開須緩慢長吸,邊吸邊充氣,故伸掌須慢且勿高舉(一般的人伸掌太快-則吸氣不足,手抬太高-則無法讓胸腔無法全開)「後瞧」在「伸掌」之後,希能伸掌、後瞧、及吸氣能同時到位以便全力撐(約只有2),接者完全放鬆,如此才能製造最大的壓力差。為了看起來較和諧,手及頭的動宜同時到位,但二者軌距相差大,故頭須慢轉。

五勞:視(損血)、臥(損氣)、坐(損肉)、立(損筋)、行(損骨)受勞損,全身肌肉都有運動到可治五勞,例如增強背肌、緩解胸肌緊繃可防駝背可解坐勞。七傷:七腑受傷。五臟是: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蕉,如加上子宮為七腑。

一般運動只是對外層隨意肌有作用,對內臟作用不大。特別可加強肺部的保健,一般氣泡用不到三分之一(靜坐時用不到25%),長期不用是肺炎/癌的溫床,本招式逼全部的肺泡打開以得到鍛鍊及充分的循環,難得有健肺泡最好的方式,可降低氣胸的風險。也是難得可管到心臟的保健。由以上可看出八段錦, 尤其是本段,可對保健到所有器官。本招式是所有保健動作的首選,一天多作幾回保健足矣。

能治五勞七傷的原理:先把皮囊內的容積變最大,使臟腑內的各器官皆曝露,依據帕斯卡原理,任何一處受到壓力時,此壓力會以相同大小傳到液體的其他部分(這是基本物理現象-國中的教科書的教材,請勿懷疑,你大便下面用力頭就會感覺脹脹的就該信帕斯卡原理,就該信本段確有保健效果),當外部施力時內外各器官均受力,就可治五勞及七傷。

 

第五段 搖頭擺尾去心火製造下腹部的壓力差

左大步 (最大步,愈大步下體的擺動才愈明顯,接著蹲馬步) 上托 →下按(手可叉腰或大腿上-防阻礙下面的漩動)→右傾(傾向45°方向,應達右弓左箭步,如不順表示左腳左移不夠,可在此時予調整→左漩(頭壓低,足應達左弓右箭步) →搖頭(頭擺正狀如搖頭,注意上身未上提-除非你的股四頭肌沒力)→擺尾(繞頸以擺正頭,擺尾閭) →左傾 →右漩(上身儘量往右伸自然行成右弓箭步) →搖頭 →擺尾。上舉。3X/3X

難得整個下體的部分,尾閭、會陰、肛門、直腸、骨盆底肌肉都管到,有助下體的循環及防治下體的疝氣及遺漏-漏精、尿、糞(括約肌的鬆弛是中老年人易有的現象,尤其是骨盆底肌肉,如確實作擺尾的運動,則比凱格爾運動更有效-因抬臀反而會阻礙某些底肌的運動方向)

下體的保健是本段獨特的地方,因一般的功或運動都未涉及此處,段名的擺尾是指擺尾閭(可隨個人的能力以繞、前勾、縮-eg縮肛)整個過程可造成下腹部的壓力變動,有助循環,故可去心火1=除內熱=除去裡面的病氣。另外,也可予髖關節、臀肌、骨四頭肌的訓練。又,前俯後仰的動作可以增加腸胃蠕動,同時有訓練腹肌的效果。

1:心裡、火病。心火為中醫特有名詞,現有人將心火以狹義解,指肝火、胃火、 肺火,甚致只指心臟之火,從受力部位均為下體來判斷,應不合古人的原意

另可伸轉脊椎及其筋腱(尤其是腰區),不常動者前數拍常可聽到腰椎響,腰//股頭肌不好者改作提肛運動。在左傾及右傾時膝內可改變壓力差,有助膝的保養。

為了要能作到位,你的股四頭肌須夠力,如沒問題應將上身儘量下押,任何時間腿勿上抬-可練你的股四頭肌。在左/右漩到底時是弓箭步,故二腳須張得夠大。教師注意:股頭肌沒力者不可作到位。本段在推弓箭步時易使二腳呈平行而不是外八,可接受,因並未對膝內折向施力。各版本對本口訣的解讀有相當大的不同,故動作也會大不同。

 

第六段 兩手攀足固腎腰製造腎腰的壓力差

 上舉→下按(對指按地姿) →反穿(至腋下-愈高愈好,身仍正直勿提早下彎)→摩運(須稍用力,下彎與手摩須同步-即二者同時到位) →攀足(手指沿小腳外緣滑到足尖→足尖上翹→①用力攀足尖、→②臀部儘量向上抬/翹起,如此腰部的張力才會最大,才可固腎。為了易於施力二腳可稍開且平行,柔軟差者腿可不必打直。)→上舉(放輕鬆)6X

對本區靠外的器官(腎、胰)及組織(腰椎、椎間盤及其筋腱)等都有保健效果,故可固腎腰。位於上腹腔的後方區內,在胃的後方,兩腎中間偏左→有問題時通常不易知道,當你知道時通常已經很嚴重且不可逆了,糖尿病、癌王都聽過了吧如要對胰作功動,從正面施力無效(因力被胃吸收了),背後對腎功動也等同對胰作用。

請領悟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只有用這種攀足招式腎受力才最大-請相互觸摸以感受。設計讓手上舉而不是歸位,使腎區張力最小-因腎位於相對高處,舉手腎區才會是最軟時。有哪種功動有對腎及胰作保健?我們老祖宗一千年以前就知道要對腎及胰作保健,大部份的現代人還不知道。

腎結石痛起來要命,血尿看起來恐怖,任何石在結晶前均先體液滯留而增加濃度,腎的鬆緊變化可防體液滯留又可促進循環將之排出,等到結實纍纍才想要作腎的保健已太晚,家人有病史者應每天都要作本段功,請問聰明的你:每天花數分鐘的練功和以後數年的痛苦及治病,哪一個比較划算?大部份的人還是會選後者,因為目前「沒空」。腎涵蓋了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後者又能間接影響其也的系統,如和生殖有關,中醫則稱虧。

坐下時,雙腿休息,但腰還在支撐著體重。當坐姿不對,習慣前傾坐著,此時腰椎間盤承載的壓力最大(因抗力臂加大)。須重力的勞動常對腰椎產生折力,因此對腰椎間盤及其肌腱會有勞損,重力大多是由男人來做,因此男性腰肌勞損等疾病的發生率要高於女性。現在該信勞動≠運動。

 

第七段 攢拳怒目增氣力製造上肢-及眼部的壓力差

左大步(接著蹲馬步) →抱拳(於腰側,拳心朝上) →攢拳(左先,先出緩拳,最後二次的口令重讀意要出重拳。攢-180°使拳心朝下。) →抓握(向外,回拳心朝上,緊眨眼) →回收(鬆開眼)6X

攢拳:音傳;亦用攥拳,音纂,攢拳及抓握須怒目且手須使撐力,一聽到「回收」的口令即刻放輕鬆。本招式主要是在手及眼的活動。可鍛鍊手的肌肉以增氣力。另一難得的招式-眼的保健,怒目看拳,怒=瞪,可使眼球內外的肌肉(睫狀肌、瞳孔括约肌、動眼肌及眼球附近的肌肉)加壓,當「回收」時則減壓。一般人不會按段名作怒目,因此我們在操練時改:在攢拳時緊眨眼,回收時放開,這樣對眼的保健更有效-連百內障都可治,但有些人閉眼時不易平衡,則微開眼。

      最後二次的重拳,如為了表演,則不出重拳以免破壞整個和諧感。

第八段 背後七顛百病消靠震動讓全身微環境張力改變,製造下肢的壓力差

提踵→顛足。7X

正常的外八站立-腳跟並攏且二腳尖外開,較能站穩且較能提得高,緩緩往上提,愈高愈好,提得太快會不穩,要有顛效勿穿避震鞋且須注意:提得夠高下顛時勿剎車全身放輕鬆,如此你可輕易看到臉及胸部震動,應可領悟到內臟也有震動。提踵時吸氣,顛足時吐氣有助緊鬆變化。

提踵(踮腳尖)整個腳充分運動到,足底筋膜、脛後肌及韌帶得到充分鍛鍊可維持步伐穩定,可防足底筋膜炎;肌整個腿張力加大,可防腿部靜脈曲張,可促進踝關節的淋巴進出小腿後側的腓腸肌及比目魚肌收縮,可增加下肢體液往前流,提供像是幫浦一樣的功能,進而改善了循環。可強化足韌帶及足底筋膜,維持弓足的穩定(進而維持膝關節的穩定-防內側磨損)

顛足時可讓全身器官震動,尤其是逼使小區域(腦積水、眼方水、膝滑液)的流暢有幫助,注意:體內各器官含眼球及頭腦有創傷、心臟裝支架者不宜,(教師請注意觀察,看起來衰弱者即有疑慮須予提醒,來健身反而傷身,於心不仁,可伸掌以利平衡,可抬高腳,但要慢慢放下)肥胖者也要小心(因重力加速度太大下夯力太大長者骨密太差者不作以防產生壓迫性骨折),如有所顧慮者可微顛。

背後七顛促使全部器官運作正常,因此各種常見的病(百病)自然沒有()。腳跟落地時重力可達體重的3倍,可予骨頭刺激,活化骨鈣素的分泌,可增加骨密度,有助骨的保健。一件衣服(或踏墊)如有許多髒物,不管附在那裡,或太小,或太多,只要一震都會掉下,同理身體如有任何的堆積或循環不良的地方,只要一震動就可改善,在堆積時期(尚未形成硬塊時)可因震動而散開讓免疫體順利工作,這也就是可治百病的原理,下顛時女士的乳房震動特明顯,可防乳癌。

 

收勢掌合於腹前(安神,放鬆身體,使各部位恢復原狀。如奉行氣功者可二掌疊扣小腹以意守丹田)

停。結束。

1240秒。陳淑惠師姊示範。溫賓熊老師整理、錄音。2025-04-18更新

影片在Youtube觀看:https://youtu.be/lwPrRcA24ho

返回首頁:http://uen.appon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