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禪丹田功

本功法的特點在臟腑、椎間盤、肌骨的保健。最難得的是椎間盤的保健(間接影響脊椎的健康),椎間盤並不具有血管,物質的移動主要靠滲透,即其移動完全是被動的,可藉椎間盤的張合來促成:前後位-搓草繩、左右位-烏牛擺頭、角位-野馬奔槽。

以順移位施力 (即移位方向與施力同向-即儘量依慣性定律-和拉筋相反不守慣性定律)及韻動為原則。口令已經聲紋校正,節拍一致,故請依口令同步作動作(與八段錦不同,動作在口令之後),才會作得順且有韻律,但長者及久未運動者則勿與口令同步。

大字為口令聲音,中字為說明,小字為註解。練完你會有由內而外的舒暢清爽感(維持數小時,尤其久未運動者更明顯),因為體內的每一個阻塞的地方都被打通了

源自少林寺,每一種招式名稱都有丹田,故也稱丹田功,例如搖膀子原名為搖丹田,但,這裡以現代科學理論來詮譯,對某些動作及精神有修改而稍不同。本功法允許有變異,可加入美姿,可因自已生理問題或須求改變招式,但請注意勿和原設計目的抵觸。

腳穩的:要能站穩動作才可順利,站穩的原理很簡單,即要有給自已前後左右有某種程度的緩衝。立正時腳為外八站立,依人體工學,二腳尖距提供橫向而腳長提供縱向的小緩衝,這就能維持上身單純的微動,但如移動的範圍較大則二腳的站立須講究;二腳著地點的連線如不考慮縱橫向必為一直線,二腳橫向張開站,左右移動最穩而前後最不穩;同理二腳前後站時前後移動最穩而左右最不穩,因為在運動的過程質心(平衡點)不會只落在一直線→二腳須留有縱向或橫向的間隔才能提供緩衝(中老年人平時就要這樣站以防跌,即二腳永遠不在同一縱線或橫線上),故站法有下例規定,這也是武術的行規。

腳步站法

立正,腳為外八站立,開口要大,如過小在八段錦的「第八段背後七顛百病消」會不穩。

二腳開步站,上身有大的左右移動且無前後移動時使用,二腳尖仍呈外八為原則,如此才易蹲下不傷膝(因膝才可順向往腳尖方向移動)。上身的移動愈大,則二腳距也要愈大(即須愈大步)

前虛步,當上身只有小程度的橫向及縱向移動時,則前腳可落在身的正前方 (第三節 貓洗臉)或斜前方(往腳尖方-便於反作用力的反抽-第四節 恨天無鐶)

二腳前後丁字步站,當上身有大的前後移動時使用,前腳往正前或角位*方落/踩,身面/胸面須調整使與前腳尖同向,後腳為預留橫向的緩衝須橫移1-2個拳寬,即二腳會呈丁字步(即太極拳的步伐) 

 

腳的移動

:腳平移,與肩同寬。

跨左大步:第八節烏牛擺頭,應外八站,如此才易蹲下,膝也須往腳尖方向移動才不致傷膝。

:腳往前方伸,前腳尖朝前,二腳成小丁步-15°

/右大弓a.將身面往角*方轉(即偏45°)b.腳往正前方大步遠伸呈丁字步(年長者除外-勿太大步,上身往後移時後腳通常須呈坐腿姿,大步使後移能順利且身體仍可保持正直)c.橫移另一腳以加大橫的緩衝(二腳成大丁步-30°,如因此而造成運動困難者可靠收腳根/外撇腳以助穩定)

*:方向可分方位及角位,東西南北為方位,斜者稱角位。站立時一定是以方位為座標向,而不以角位,例如,如果你要向南站,那正南就是你的座標向,不可改變,即你的參考向是正南,故在第五節及第七節伸大弓時,你的前腳只能往東南/西南方45°角伸,很奇怪,有些人在這二節的座標向會移動得很大,以致效果大打折。

 

在第一、二、三、四、九節是不轉動的,且上身要保持正直,如此才不致影響達到原設計的功效,初學者通常不易作到,可將眼注視正前方的某一物而達到。

長青者請量力而為,或選八段錦,教師請注意有些長者膝有問題且關節不靈活勿要求作到位,且不須按口令節奏。

 

第一節 搖膀子肌骨運動

伸右弓,叉左腰 →1.220-(右掌朝前,搖到頂時轉掌向後,手臂打直)   

伸左弓,叉右腰 →1.2..20-(能搖出圓形最好,儘量往內靠,上臂可觸及耳)

前腳應落在正前方,如偏太多會影響擺手時往內靠。身驅可自然搖動。整個手在搖圈則是一種圓周運動,當向下搖時,如通往手的循環有阻塞(手冰冷者),利用離心力將氣血-淋巴液甩至手,可治手冰令,反之手向上搖時離心力可讓沉積在手上的物質往身軀甩。雖然是搖動手,同側的腎部也牽動,可固腎。  

如肩肘充分運動,循環充分可防治肩肘炎,鍛鍊充分可防五十肩。教師注意要提醒不常動的人,或初次來學習的人,最好事先在肩部要暖身,不可用力過猛動作太快,不依口令速度(雖然速度已改慢許多,對某些長者仍可能太快)手掌繞到頂時要轉,暫不往內靠,否則易拉傷。加強版:口令11-20時作,眼珠可訂著手指轉以作眼球操,此時頭可向外微轉,如此才可看到手指讓眼珠作最大圈的轉動,如此可使動眼肌轉動及拉動。

 

第二節 摩肩肌骨運動

移左腳(曲膝),腰左轉(此時雙掌朝右) 1.2..20-  

微蹲有助轉動。本招式及下個招式的頭恆朝前不轉,上身仍保持正直,腰希能轉到使肩線與原正面垂直(不容易,要柔軟度好者才能作到),注意這裡只轉腰(腰椎轉而不轉胸椎-上半身狀如一塊板),前肘升高過頭(一般人肘不易高過頭,但須儘量抬高前手臂)後手肘手隨腰同步轉→下落肘手,儘量肩線保持一直線才不會遷就變形的肌肉且可拉動不常用的肌肉。上身的各關節都有動到,且可扭動內臟。如作到位肌肉運動量大,二、三下全身就熱呼呼,很好的減肥運動。本節及下節在轉腰及手的動作可磨去初長的嫩骨刺,故每天都要作。中廣(大肚)形的人,在轉腰時對脂肪層拉壓又加上動作耗能多,很快就會消,免費的美容操。

 

第三節 貓洗臉肌骨運動

伸左虛步(右膝微曲方便移動性),右掌朝左臉(右腰轉向前以便抬高右手掌使掌朝左臉)。→1.2..9...12.13..20-

頭恆朝前不轉,腰隨上手轉。下洗時:右掌下滑,洗完左半邊的臉後才後抽至右腰邊使手與腰約呈三角形(初學者可暫時不管後手-即隨便擺放),同時左手掌抬高使朝右臉。聽到數時才換手手儘量抬高可刺激上手臂及上胸的肌肉及穴道。腰部/帶脈的活動(因此,左虛步宜伸往正前方,而非腳尖方向)帶脈為中醫經脈之一,聯絡許多腰部穴道。

 

第四節 恨天無鐶臟腑保健-

右先 1.2..14-

伸右腳同時舉右手(請慢舉以增加吸氣時間)、托左手、大口吸氣(空氣不好改用鼻),拉下時大吐短哦(非哈)一聲如咳肺痰,前腳因反作力而稍後抽,哦完後立正憋氣(以利肺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且為下個動作作準備)下拉及吐氣須短捷有力,「哦」比「哈」更能牽動整個呼吸系統難得的一種肺部運動,可防治呼吸系統的疾病。「哦」可對心、肝、脾施壓有助臟器的保健,要用力爆「哦」才有效。心肌梗塞的10秒鐘黃金時間自救方式即是吸、咳,震壓心臟。

立正時二腳為正常外八站,伸腳時是往腳尖方向伸且為虛步以便「哦」時自然後抽。

喉嚨癢或有異物而咳是正常,但「哦」後卻引起咳不停應懷疑肺內有太多異物-(發炎)、代謝癈物、油煙、PM2,甚或癌細胞。為肺的保健請多練本節及八段錦的「第四段 五勞七傷往後瞧」。

參考資料:38歲藝人山豬「肺炎引發敗血症」離世。黃翰禮醫師表示:只是小感冒,肺部深處的黏液不易咳出,導致濃痰咳不出來引發肺炎,高危險族群,一旦感冒,千萬不能大意。(資料來源:中天新聞網2024415)。註:一生從來不作肺部的運動,咳能力自然哀退,深層的廢物更不易咳出。本節及下節是訓練咳能力的最好方法。

 

第五節 野馬奔槽臟腑保健-肺,椎間盤保健-角位的張合

(角位)左大弓 (撇後腳加大角度,手平舉,雙掌朝外) 1.2..7-

(角位)右大弓 (調整腳步站穩後手平舉,雙掌朝外)  1.2..7-

一連串的動作都是為製造爆氣而準備。伸大弓時後腳稍向外稍移且稍撇可增加穩定性。往後撥手時深吸直到前腿變直後腳呈坐腿、頭側後昂*、收手於腰側,停/憋氣。往前奔拳夾臂同時大爆哈(非哦)一聲,此時後腿變直。拳及頭的擺向以平衡為考量,並無一定的規定。

*:本節上身非往正後移動,因避免產生拉力而影響蓄氣,反之,第七節 搓草繩則須往正後。

爆者乃加壓後極短時間釋壓,爆米花即是密閉容器內用火將溫度提高讓氣壓增加,打開後突然減壓將米爆開,因此要吸足氣→憋氣加壓→快速釋氣(爆氣),奔拳及夾臂乃要助爆氣,動作要像野馬奔槽那樣快。爆氣可使整個呼吸道表面的微組織(例如纖毛)及微環境(例如小氣室)燥動使微粒移動,如靠其他的運動是無法辦到的。打噴嚏時的「哈啾」的動作即是爆氣-吸、憋、釋,是人體的自衛動作,但主要是針對上呼吸道,我們的野馬奔槽則是針對整個呼吸道。注意:故意用力吐氣不叫爆氣,須抓到要點:極短時間釋出大量的氣。喉嚨/聲帶是開的,才不會阻擋濁氣噴出,如果聽到話語聲,例如「哦」就表示未全開。須多練習。手往前奔,而不是往前打。

動作儘量誇張以使椎關盤能有角位的最大張合,在側昂時常可聽到腰椎響,尤其是常坐者,很好的腰椎整骨。本節及第七節的前腳是弓()與箭()的變化,而後腳是坐與直的變化。

注意本節是要角位的椎間盤運動,側昂與前奔時儘量與後腳同向,和一般的面向規則不同,為一種例外,這裡是”腳向和身面不同向”,身前後移動時只要不是和身面同向就有角位的張合,要作到正角位的張合實為不易,長者請自行斟酌而動前奔時拳的擺向以平衡為考量,並無一定的規定,可選對自己較易平衡的方式來做,手會呈長短拳是正常,在奔時同時夾臂有助爆氣。

 

第六節 扁擔肌骨運動,交感副交感神精馴服   

伸左腳,腰右轉、舉手(掌朝上) (眼看後手) 1.2..10- 

伸右腳,腰左轉、舉手(掌朝上) (眼看後手) 1.2..10-  

單數時用鼻吸,雙數時用口吐此時的吸吐氣和氣功及肺活量無關,吸氣正是加壓及扭轉脊椎時,吐氣正是回復放鬆時。變換方向膝須配合手作曲直變動才有韻律才會順,腰要和頭一樣跟著轉過去。伸腳乃指腳往前踏成丁字步,腳勿伸得太遠,以免蹲下時不穩、轉身時不順。二手儘量伸直。此功法可扭轉整個脊椎、可活動膝部,可使軀體有鬆緊變化而促進循環。吸(促進交感神經運作)(促進副交感神經運作)配合動作可調理自律神經,故一定要和口令同步,即吸到口令出現才不吸,手才可調轉,同理在吐,吸吐須緩和持續勿爆衝,否則無調理自律神經作用。

手及掌的擺動、身的轉動配合到口令及膝的曲直變化會有韻動感,如膝和手的上升作到柔和且相亙配合得好會有飄飄欲仙之感,美極了。加強版:在手往上提時同時可作收/提肛動作,如此可牽動骨盆腔基底肌肉。

 

第七節 搓草繩臟腑保健-整個臟腑的縮放,椎間盤保健-正背方位的張合 

(角位)左大弓(最大步同時調整腳步-右腳右移),置左掌,落右掌→1.2..7-

(角位)右大弓(最大步同時調整腳步-左腳左移),置右掌,落左掌→1.2..7-

步驟:左腳往45°角伸大弓,身面同步轉成同向 右腳向右方移約二拳距離(以提供左右的緩衝) 置左掌於左膝上 落右掌使手碰腳(目的不在碰腳而是要將臟腑壓到最小),必要時將右腳向後移(加大二腳距以順利壓縮整個臟腑及便於後昂) 退搓時深吸直到手尖碰肩、前腿變直、頭後昂(胸面仍與前腳同向,此和野馬奔槽不同-是身側而非胸面)、挺胸(雙肩後拉)前搓時深呼直到手尖碰腳、後腿變直。動作儘量誇張,以使椎關節能作最大張合及使臟腑的壓力變化最大。如有困難者,雙手肘後拉而不作搓的動作。

如你會晃不表示你平衡不好,而是你腳步沒站對,通常是二腳距不夠,後腳尖撇得不夠,為了後昂時能站穩,後腳的角度須大。柔軟度較差的人為了同時達達上身能順利前壓(後腳的角度須小)且後昂能順利(角度要大)可推收後腳跟的方式來改變後腳的角度(如太極拳24式,影片裡也有示範)

製造胸腔及腹腔的壓力差→助臟腑循環,最大改變肺容積,下壓時肺的容積最小(組織被壓至最短),上仰時最大(組織被拉至最長)助脊椎及其附屬組織的循環及鍛鍊,促進前膝的循環(膝內極端的鬆緊-壓力變化使循環徹底),是一個很好的招式。

 

第八節 烏牛擺頭椎間盤保健-左右方位的張合

跨左大步(最大步,右掌朝右耳,左掌於腹前朝下)→頭右沉 →1.2..14-

目的是要整個脊椎作左右的張合,不是腰左右彎而已,要設法整個脊椎往下扭,頸脊最易被忽視(注意頭頂儘可能朝下才可使頸椎張合)。二手在行進間對換,手勢(例如身右壓時左手下按,右手右張)有助平衡及有助身下壓。沉到底時為弓箭步,儘量壓低上身。口令出現時可用反動作彈回。柔軟度好者可擺得誇張些,手勢可加入美姿而不在助下壓及平衡。長青者有可能不宜作,可只作左右拉筋的動作。椎骨要好椎間盤充分循環是先決條件,椎間盤二側的緊鬆變化最有效,故須注意上身移動的軌跡-不可偏,否則循環會被打折。

 

第九節 磨豆腐交感副交感神精馴服,收功

伸右弓稍大步,丁字步,叉左腰(右掌置腹前且朝下撐) (順先) 1.2..5.反向.7..10-停 。

伸左弓,叉右腰→ (逆先) 1.2..5.反向.7..10-

全身舒展活動。弓步不可太小。掌在180°時前腿為弓後腿為箭();在0°時前腿為直後腿為蹲/坐。手畫圓時儘量畫大如此可加大膝部的活動。

腰或頭可不動,眼珠可訂著手轉以作眼球操(此時磨手不宜過高);口內也可作舌頭繞圈操(要注意鼻也須有規律呼吸);本節主要是收功,如有其他平時會忘記的動作,只要動作相對前面各節緩和的都可加入。不管怎麼變異,磨手宜保持同高度,上身仍須保持正直。

 

結束。                      

 

本功法不採氣功理論,但如要求特殊的呼吸方法一定要照作,如此才能作到位,提高保健功效。

各節呼吸方法的差異

名稱

吸氣

憋氣

呼氣

恨天無環

大口

要憋

「哦」

野馬奔槽

鼻深吸

短憋

「≒啊」

扁擔

鼻吸

不憋

口吐

搓草繩

鼻深吸

不憋

鼻深吐

       

「哦」以鍛鍊肺

「≒啊」以快吐氣

吐以放鬆

單純配合動作以呼吸順利

 

1135秒。202405020更新。溫賓熊老師整理、錄音、示範

 

本影片在Youtube觀看:https://youtu.be/PQCH2_jyT8Y

練功參考網址:http://uen.apponl.com

 

返回首頁